奥斯卡前哨站之最佳外语片预测
2012-02-17 10:56 |
157播放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作为全球电影界最高规制的盛典,其实向来都是北美影人自家的游戏。不过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外籍影人及其作品,最佳外语片奖已经不仅仅是奥斯卡的一个附庸,而是具备其独到的欣赏角度与艺术水平。今年我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金陵十三钗》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失败,于1月28日公布的第二轮票选名单中落选。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金陵十三钗》,来窥探一下今年闯进奥斯卡的几名“外来客”。
(近十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届次 年份 篇名 国家(地区)
82 2010 《谜一样的双眼》 阿根廷
81 2009 《入殓师》 日本
80 2008 《伪钞制造者》 德国
79 2007 《窃听风暴》 德国
78 2006 《黑帮暴徒》 南非
77 2005 《深海长眠》 西班牙
76 2004 《野蛮人入侵》 加拿大
75 2003 《情陷非洲》 德国
74 2002 《无人地带》 波斯尼亚
73 2001 《卧虎藏龙》 中国台湾
其实纵观过去几十年间的获奖影片不难看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带有极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情节,分别拿下12次、11.5次最佳外语片的意大利和法国,分别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的发祥地。而史上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最多的导演、拥有四座小金人的意大利人费德里克•费里尼,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派的领军人物。
而此种流派往往聚焦当代题材中的一些先锋式的社会问题,比如2005年《深海长眠》的安乐死,2006年《黑帮暴徒》的黑帮动乱,2010年阿根廷《谜一样双眼》的凶杀伦理等等,这种倾向性在近几年愈发明显,而《金陵十三钗》显然在方向性上有失偏颇。
真正按照奥斯卡口味下猛料的,是今年被称之为“神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剧本奖项的有力竞争者:《一次别离》(A Separation) 。这部影片讲述一对伊朗夫妻原本决定离开伊朗,但丈夫因担心自己老年痴呆的父亲而使计划流产。妻子怒而离家并尝试离婚,但被法院驳回。随后一家人都因生活陷入各种困境直至衍生出悲剧……本片用极其朴实、冷静的镜头反映出伊朗社会、宗教生活的风貌,尤其是伊朗女性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不忘反讽伊朗国内的等级现状。本片不但在柏林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熊奖,还将最佳男女演员银熊收入囊中,在北美地区也是口碑爆棚,各大前哨战高歌猛进所向披靡。
获奖指数:五星
其次,现实主义题材。从近十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以看出,奥斯卡喜欢偏向于现实主义题材,这也正是1997年《窃听风暴》能够挫败大热《潘神的迷宫》的原因。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钗》中意象化的民族大义显得有些遥远。而奥斯卡钦点的《顽固份子》(Bullhead)则形成鲜明对比,本片讲述一名兽医与黑帮进行非法的荷尔蒙交易用以催生牛肉,虽然很快被警察发现,但随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故事。比利时今年的申奥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影片非常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命运走向编制在了黑手党和警方的pk之中,同时涉及友情、忠诚、背叛、逝去的童真等诸多元素,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具有相当水准。
获奖指数:三星半
当然,除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以外,战争题材也是奥斯卡喜闻乐见的类型之一。《美丽人生》、《伪币制造者》以及前文提到的《窃听风暴》都是这种类型的影片,但很可惜的是,奥斯卡喜闻的“集中营”乐见的是“反纳粹”,而《金陵十三钗》的“南京大屠杀”恐怕并不为美国的评委熟知。所以,今年奥斯卡选择了波兰的 《黑暗弥漫》(In Darkness)而不是“十三钗”,本片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一名管道工带领一群避难的犹太人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管道中长达9个月,最终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与屠杀。其实本片的主人公与《金陵十三钗》的主角类似,一开始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物,却最终因目睹不忍直视的鲜血而人性觉醒,最终做出感人至深的“伟”业。本片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属同一类型,都是面对纳粹迫害普通人用自己绵薄之力散发出人性光辉,不过此类题材已经有诸多经典先例在前,让奥斯卡再爱一次着实不易。
获奖指数:四星
同时,最佳外语片作为美国人窥探异域文化的一个窗口,“人文关怀”和“文化猎奇”自然是最佳外语片的基本属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日本《入殓师》击败口碑飘红的动画《我在伊朗长大》当选,原因无外乎《入殓师》煽情的人本主义和本土殡葬业的“特色”。而在这个方面我国的《金陵十三钗》显然比较欠缺,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明白以色列影片《脚注》(Hearat Shulayim)和加拿大影片《拉扎老师》(Monsieur Lazhar) 的入围了。
《脚注》的主角是一对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工作的父子,他们都是生性怪癖但研究犹太法典头头是道的专家。但两人在学术上的分歧很快影响到